六安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2022年理事会工作总结和2023年理事会工作要点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供销社的正确指导下,全市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供销合作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为农服务主责主业,抓牢综合改革关键一招,找准乡村振兴最佳“切口”,推进“五大行动”走深走实,整体实力、服务能力和社会形象有了明显提升。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深化合作带动,彰显为农服务成效
强合作,提升开放化水平。加大开放办社力度,与安徽满眼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规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订入社协议书,实现社企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供销社和企业为“三农”服务的实力及市场竞争力。霍山县供销社运用改革的手段、遵循市场的逻辑、借助资本的力量,大胆探索“开放办社”、“村社共建”模式,广泛动员村两委、能人大户及市场经营主体等各类社会资本参与,与1家村委和24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促合为,助力农产品销售。抢抓沪苏浙对口帮扶机遇,加快落实对口合作,与苏州市供销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苏州举办对口合作地区优质农产品推介会,组织十余家龙头企业携粮油、畜禽、茶叶、山珍、休闲食品等100余种产品参展,加强了产销对接,拓展了帮扶渠道,把大别山优质农副土特产品推向苏州。金寨县供销社组织县内农副产品龙头企业参加上海农产品产销对接会,与上海市供销集团、上海安徽商会和在沪皖籍企业家建立良好的对接机制。霍山县供销社组建农产品产销联盟,发展会员24家,赴上海青浦区开展“敲门行动”,霍斛科技、鑫茗雨等5家企业的20多款优质农产品走出了大山、走进了上海市民的餐桌。
聚合力,推动茶产业发展。组织全市40余家茶企参展“2022第十五届安徽国际茶产业博览会”,参加了十大最美茶旅线路评选、茶叶职业技能大赛、“皖美徽茶”品牌推介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茶事活动,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市选手在首届“安徽茶叶加工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三等奖及优胜奖,在“2022安徽省第二届评茶员职业技能”大赛中斩获前两名;金寨县环鲜花湖六安瓜片茶旅精品线路、霍山县别山秀水品茗之旅两条线路入选最美茶旅线路。茶博会期间,共有茶产业签约项目3个,累计签约金额6800万元,茶博会现场累计交易金额96.66万元,订单销售金额40.62万元。裕安区供销社组织多家茶企参加芜湖瑞丰商品博览城安徽大别山馆展示展销,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通过参加一系列的茶事活动,弘扬了茶文化、唱响了茶品牌、拓展了茶市场、提升了茶技能,推动了茶产业融合发展。
(二)强化组织建设,夯实为农服务基础
服务触角再延伸。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基层组织开展村社共建、社社共建,与村级服务中心、农资放心店、日用品经营户等开展联合共建,重心下沉、渠道下沉、资源下沉、服务下沉,一体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截至2022年底,全市供销系统共有基层社95个,入社社员2.49万余人,其中农民社员1.87万余人;成立农民合作社315个,入社成员约2.77万人,带动农户8.54万余人;发展各类行业协会32个,会员5020人,初步形成了主体多元、形式多样、覆盖广泛的基层组织体系。金安区供销社建成基层示范社1家,改造社有企业和农村综合服务社8家,建立按交易额返利和按股分红相结合分配机制的基层社比例达65%,基层社农业社会化服务参与率达55.6%。
服务水平再提高。紧密结合自身优势,以“两强一增”行动为引领,创新农业生产服务,扩大托管土地面积,加快为农服务中心建设,推动生产服务向加工、流通等产业链后端延伸,着力为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提质增效。截至2022年底,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累计221.84万余亩次,建立为农服务中心36个。全市供销系统土地流转面积11.71万余亩次,土地托管面积15.23万余亩次,其中,全托面积8.72万余亩次。叶集区供销社“把基层社建在村上”,2022年成立并注册2家村级供销社,完成水稻种植15000亩,高粱、大豆种植3000亩,土地托管10440亩,不断优化为农服务职能。
服务机制再创新。大力推进“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努力构建促生产、强流通、活金融的协同服务新机制,促进涉农资源“统”起来、利益联结“紧”起来、合作运转“实”起来。选取金寨县吴家店镇先行试点,组建“吴家店镇乡村振兴产业服务中心”,按照“一中心多站点”模式,联合13个村级创福公司和11家涉农经营服务主体,组建24个乡村振兴产业服务站、点,搭建“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服务平台。
(三)优化流通体系,拓宽为农服务领域
项目带动提升流通服务水平。以产业帮扶作为主攻方向,通过“新网工程”建设资金,扶持和推动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和惠农综合服务体系,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积极与市财政局对接,修订“新网工程”实施细则,及时对七县区2022年申报的和进入项目库的省级“新网工程”项目进行初审和评审。把“新网工程”与产业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专项资金在服务“三农”和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数字赋能拓展供销服务内容。主动适应新时期供销发展,在数字供销融合下功夫,搭建“双线”(线上线下)平台。实施“供销社+互联网”行动计划,将电子商务企业建设纳入“新网工程”支持方向,全系统开展电子商务业务企业19家,其中自建电子商务平台4个,入驻商户63家,经营品种达3785个,电子商务销售额达16.79亿元。通过积极宣传引导企业入驻“徽采云”平台、供销“e”家平台和“832”平台,助推农产品销售。截至目前,我市4个脱贫县共入驻“832”平台供应商活跃用户159家,入驻平台企业上传商品数7387个,累计成交金额达3.99亿元。其中,金寨县共有70家供应商5294个特色农产品入驻,累计销售额3.10亿元,稳居安徽省县级排名第一位,全国排名前列。2022年,金寨县荣获“832”平台产业帮扶示范县称号。金安区供销社充分利用“832”平台金安产地仓以及“柳抱丝”微信电商小程序,为脱贫地区以及金安区农民销售农产品432.20万元。舒城县供销社开设消费帮扶智能专柜,将脱贫地区的农特产品直接带到了市民身边,拓宽了消费帮扶载体,助力脱贫农民增收,打通了消费帮扶“最后一公里”。
循环利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建设,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参与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打造废旧家电和汽车回收处理产业链,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和高效利用。霍邱县供销社加快“生态美”超市建设,开展垃圾分拣、农药瓶、农膜和其它有害垃圾回收等业务。舒城县供销社开创垃圾分类“以物易物”新模式,在全县22个乡镇建立了2个区域性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和26个再生资源兑换超市或资源驿站。
(四)坚持党建引领,全面提升行业形象
党建引领促发展。着力培根铸魂,在政治素养与政策水平上双向提升。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发动党员干部就如何深入推进“供销事业高质量发展”等工作进行交流探讨、献计出力。霍邱县供销社多形式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把主题党日活动开在田间地头,将“我为群众办实事”与供销“服务三农”主责主业紧密结合,多形式、多举措做好为农服务工作,全力服务乡村振兴。凝聚“红色力量”,在基层党建与中心工作上同频共振。结合“以案为戒”警示教育,开展“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廉洁文化,永葆清廉本色”等主题学习研讨。金安区供销社采取“党建带社建、政府搭台、供销合作社造血、社员受益”的方式,推行“供销社+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分类推进新、老基层供销社建设。裕安区供销社年初与机关各股(室)、社属单位签订《2022年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进一步夯实以上率下、层层压实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增强了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
化解矛盾保稳定。市供销社党组把牢开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专题学习教育的大好契机,全力推进遗留问题解决。制定印发了《信访事项办理工作实施细则》,对市社本级信访问题梳理排查、分类解决,缴清原社属企业欠缴养老保险费268.14万元,妥善解决了原农资公司留守组人员兑现留守工资问题。2022年9月,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进驻六安市供销信用农资生产专业合作社开展规范整顿,有效防范了挤兑风险,较好维护了社会稳定。霍邱县供销社去年返还职工养老保险资金1800多万元,为90名职工办理了到龄退休手续,向困难职工发放慰问金12万元,完成1家公司注销,32家基层社(公司)整合重组。叶集供销社补缴职工养老保险欠费472.2万元,受益职工达241人。
抗击疫情塑形象。2022年4月,六安突发新冠疫情,市供销社党组迅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闻令而动、听而行令,第一时间动员安排、第一时间勇赴一线、第一时间开展疫情防控。组织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卡点,赠送发放防疫物资、进门入户排查宣传、维护核酸检测秩序、积极参与值班值守;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农资供应,千方百计组织货源,确保春耕备耕期间农资货源充足,全力做好农资市场保供稳价工作。供销干部在社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担当作为,在备春耕保民生中守土尽责,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展现了新时代新供销的新作为新风采新形象。
二、2023年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科学谋划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六安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供销合作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五届五次全会部署,不断增强“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紧迫感和“时时放心不下、天天惴惴不安”的责任感,大力弘扬“带着干、教着干、盯着干”的“三干”精神,把供销工作当事业、把供销事业当学问、把供销岗位当舞台,用脑把事情做对、用心把事情做好、用力把事情做完,努力营造干事创业浓厚氛围,确保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在奋力开创现代化幸福六安中贡献更多供销力量。
(一)夯实基层基础,进一步密切与农民群众联系。一是全力推进基层社分类改造。对于经济实力较强的基层社,强化综合服务机制,争取改造升级农村综合服务社20个;对于经济实力较弱的基层社,加快健全帮扶工作机制,提升可持续运营能力,力争改造薄弱基层社3个。对于没有基层社的县区,采取自建、联建等方式建设经营服务网点,力争新建改造乡镇综合超市3个。二是持续强化基层社合作属性。鼓励县区供销社建立健全基层社与农民的组织联结机制,采取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广泛吸纳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入基层社。完善利益分配制度,规范基层社与农民社员的利益分配关系,通过入股分红、惠顾让利、集采集配等措施,密切经济往来。三是加快形成基层社发展合力。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借鉴阜阳市社“双社联动”经验做法,推动市县联合社和社有企业重心下沉、渠道下沉、服务下沉,完善供销社联农带农、利益共享、合作发展等方面的机制,规范基层社运营管理模式,加强对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的预判和应对。
(二)构建“三大体系”,进一步强化为农服务功能。一是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给太和县种粮大户重要回信精神,积极参与“两强一增”行动,以安徽省实施农业生产“大托管”示范推广工作为契机,立足耕、种、管、收、加、贮、销全产业链,不断延伸土地托管服务链条,丰富土地托管服务形式、内容和手段,提升服务层次和水平,力争社会化服务面积累计200万余亩次。二是构建“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以“县域流通网络建设提升行动”和全省“612”工程建设为双引擎,以“新网工程”建设为引领,充分发挥财政扶持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建龙头、抓网络、强配送,逐步恢复系统城乡现代流通网络能力。加快流通服务数字化转型,推进“徽采云·乡村振兴馆”建设运营。三是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大力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推广舒城、霍邱县供销社在县城及农村地区垃圾分类“以物易物”的经验,加快构建县乡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依托供销社农村基层组织和经营服务网点,培养和强化农村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形成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和良好风气。
(三)深化综合改革,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一是统筹推进综合改革。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和我市实际,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完善体制机制、转变工作作风,力争在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创新联合社治理结构、理顺社企关系、深化社有企业改革等方面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根据市社印发的年度全市供销社系统综合业绩考核办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各县区社工作业绩,进一步推动全市供销系统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二是要深化社有企业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系统社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坚持为农服务方向不动摇,聚焦主责主业,推动社有资产进一步向农业生产服务、农产品流通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集中。三是加大开放办社力度。加快推进市县两级联合社开放办社,努力实现从行政联合向经济联合、从封闭式联合向开放型联合转变,成为新型农民合作经济联合组织和成员社共建共享的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基层社开放办社,鼓励基层社广泛吸纳小农户、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入,把基层社打造成为开放、民主、共赢的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体。力争全市新增开放办社协议企业8家。
(四)主动精准对接,进一步助推优质农产品销售。一是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加强与上海松江区、苏州市对口合作,计划开办名特优产品展销会3次,组织我市供销系统农产品企业赴上海、苏州考察学习开展精准对接3次;积极引导对口地区供销系统相关企业入驻六安,大力推动在对口地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开设六安市农产品专区,加快落实在苏州市供销合作总社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划定六安市农产品展销区,优势互补,共谋发展。二是大力发展多种形式产销对接。充分发挥“832平台”“徽采云”平台优势,积极推进农批、农超、农企、农校等多种形式对接,加快拓展集采集配、订单农业等流通新方式,建立产销对接长效机制。继续组织参加安徽国际茶产业博览会。认真落实茶博会牵头单位职责,高标准组织茶企业、茶农参加安徽国际茶产业博览会,展示我市茶叶品牌形象和最新成果,在加快推进我市茶产业发展上展现新作为。探索建立全市系统优质农特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着力拓宽销售渠道,解决农特产品销售难题。
(五)全面推进从严治社,进一步提升依法治社水平。做到讲政治,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把“两个确立”“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做到强监督,完善社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发挥社有资产监管委员会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协调作用,推动纪检、监事会、审计、社资监管等监督力量有机整合,形成统筹协同、相互配合的监督工作新格局。加强对“一把手”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制度“带电”“长牙”,供销社并不是无人看守的“菜园子”。做到真务实,结合二十大精神的学习贯彻落实,加快推进“理论大学习、思想大解放、工作大调研、作风大转变、发展大推动”,察实情、谋实策、出实拳、鼓实劲、求实效,推动供销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到勇担当,大力弘扬“背篓精神”“扁担精神”,敢于同先进比高下、敢于同自己过不去,敢于面对发展中遇到的新困难、敢于破解历史遗留的老问题,狭路相逢勇者胜、越是艰险越向前,敢想敢为、善作善成。